首页 文章详情

读书没用?是你没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手(ID:firesteal13),作者:空手,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我以前面试很多人,问他们在工作中如何提高自己,清一色的回答都是首先要从工作中学习,其次多向同事和上司请教。


然后呢?没了。


但事实上,你工作90%以上的内容都是重复,简单的重复,变着花样的重复。你以为今天接了个新case,但它不过是上一个case的改头换面。


你能从工作中学到的新东西,在你入职半年内就不存在了。


再往后,你增长的无非是资历、熟练程度、惯性思考,而不是认知水平的提升。


至于向同事和上司请教,我敢说你身边绝大部分人能教你的,用书面文字记下来,都不超过十页纸。


你、你的工作、你的同事和上司,其实都在同一个思考的维度内,所遵循的逻辑、模式也是趋同的。


在一个既定的边界内,你再怎么努力,能学到的都是你已然明白但尚未知道的知识,这些知识只能丰富你的信息量,却无法开拓你的视野、挑战你的思维。


真正的学习都是要跨越你的舒适区,帮你从已知的领域走向未知的疆界。


这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书,也是最快捷、性价比最高、知识密度最高的学习手段。


试想一下,你去参加一个培训要付出多少时间,要花费多少钱,知识密度有多少?


你花两个小时去听一个讲座的知识密度又有多高?跟花两个小时读本书相比呢?


人的生命有限,人的活动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读书却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带你进入无限未知的领域。



你觉得读书没用,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你选的书不对。


第二,你没读懂。


第三,你只会读书,不会用书。


所以归根到底,这是因为你这个人没用。


书有什么罪呢?


那我们就来讲讲怎么样的读书才会有用。


第1点:从知识型阅读走向探索型阅读


有朋友说,书读完了以后,我发现什么都没记住,感觉跟没读一样啊,所以也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


哎,等等啊,读书为什么要记?


你要考试做填空题?问答题?


我们很多人的读书习惯、观念是在学生时代被培养出来的。


学生时代的读书有极强的目标——为了考试,我们必须记住书中的知识点。


就像老师在考前总要给我们划重点,第几页、哪一章哪一节要考,要记住,要背下来。


潜移默化,我们养成了知识型的阅读习惯,一翻开书就试图寻找书中的知识点,并记住它。


但人生又不是考试,你记住书中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你读的又不是家电说明书。


只有一类书的具体知识有用——菜谱,因为它是说明书。


读一本书,你要做的不是记住书中讲了什么话,而是从中提取核心信息,书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啥,这个才是有用的。


看到这里,有朋友说:你说得轻松,那要怎么提取核心信息和基本原理嘛。


厉害了,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答案就是,从知识型阅读走向探索型阅读。


首先要知道你读书的目标与主题,然后围绕你的主题与目标去找到相关的书,最后把这些书放到一块进行对比、分析阅读。


举个栗子。


你想了解互联网时代如何打造产品,如何做营销。


雷军做产品的七字诀叫“专注、极致、口碑、快”。


周鸿祎做产品的七字诀叫“痛点、刚需、高频次”。


李善友做产品的六字诀叫“极致、情怀、简洁”。


雷军的意思是说,聚焦企业的资源,去打造功能和价格突出的产品(专注带来极致),因为产品极致,因而带来用户口碑(极致创造口碑),利用口碑快速推广变现、快速产品迭带,从而形成持续性先发战略优势(口碑带来快)


那么要专注做什么样的产品呢?周鸿祎说要做有痛点、用户必须买的、使用频次高的产品。


如果你聚焦资源做出来的产品,用户可买可不买,买也只会买一次,那这个专注不就是浪费了吗?


最后,李善友说,要引爆口碑不能只靠功能上的极致,还要连接用户情感,并且用审美风格来引爆。


几个人一对比,你对互联网时代产品思维的理解就很清晰了,只听一家之言有什么用呢?


须知,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人的思维,不是一家公司的思维。你读读小米系的思维,再读读阿里系的思维、腾讯系的思维、奇虎系的思维,王兴的思维,傅盛的思维,这时候你就差不多懂了。


一本书提供的是一个路径、一种模式,而你需要的是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它们加以对比,找到背后的原理所在。


这就是探索型阅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于学术性的研究,其实消遣性的阅读也是一样。比如你读穿越小说。


《新宋》里面石越穿越回宋朝是靠着在现代记忆的诗词和儒家经典爬上权力中枢,进而改造社会;而《宰执天下》里的韩冈是个工业党,靠武功和科技改造社会;到了《临高启明》里面,干脆变成一群人带着大批的现代机器和设备穿越,这样对比起来阅读多有趣啊,假如有一天你穿越了,你还可以想一想用哪个方法在古代走上人生巅峰。


《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是探索性阅读的先驱,要观其大略,不要去记知识点。


就像今天,很多人读书要画思维导图,不遗漏书里面的一点信息,但这本质还是为了记忆知识点,是笨人才用的方法,聪明人是不用的。


既没用处,还很浪费时间,只能显得自己读书很认真罢了。


第2点:唯一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是选书


很多人读书,非常随意。


就跟看电影、听歌一样,最近电影院在上映什么片,于是就看什么片;别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什么歌,于是就跟着听什么歌。


读书也是这样。最近畅销什么书,别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什么书,于是就去找来读。根本就不考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这还是把读书当成消遣,随意性非常强。但我经常强调一个观点:你吃饭买衣、听歌买电影票、刷剧聊天买英雄,这些都是叫消费,只有读书和买房才叫投资。事实上,读书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资之一!


你买股票前还要研究K线图呢,为什么读书就抓到什么读什么?


很多人一年读书的量都不超过10本,量这么少还不好好选书,读10本书9本是可读可不读的垃圾,这怎么会有用呢?


既然你读书时间那么少,你就更应该珍惜自己难得的读书时间,找到那些真正值得读的书。


如果你一个周的读书时间只有8个小时,那么其中4个小时都应该花在找书上。


在你决定读一本书之前,至少要先听一听别人怎么评价这本书,比如豆瓣,比如各大图书电商网站,在书的下面都有很多评论可以看。


或者是自己先把书买回来,翻一翻目录和前言,随便翻到一页读一读。


没有法律规定说,你买了这本书,就一定要读完它。


也没有法律规定说,读一本书就一定要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读完它。


你要记住:


读一本烂书,不仅是浪费你的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你,读多了烂书,你自己也会跟着变烂。


第3点:东鳞西爪的知识是没用的,要学会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多数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事实上,你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在往你的知识金字塔上添砖加瓦。


要把你读过的书盖成一座大厦,而不是散落一地的砖瓦。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上事业上更专业,生活上更丰富更有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然后依据这个知识体系去找书读,将它填充坚实。



找我推荐书的,我都不会二话不说就开书单。而是先问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了解什么主题?


这是搭建知识体系必备的。


按照我个人的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我个人的几千本书基本上聚焦在几个主题上,广告(又细分成商业战略、消费心理、品牌理论、社会文化等)、互联网、中国古典文化(经、史、诗词、中医、京剧)、欧美小说与写作理论、神话学,这些主题以外的书,我基本上不买也不看。


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主题阅读、分析阅读的基础上的。选定自己要探索的主题,然后找到相应的书系统阅读,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而探索性的阅读、主题性的阅读,都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你觉得读书没用,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你读的书太少了。根本没有达到有用所需的量级。


所以一定要多读,大量的阅读,然后对比,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结之处,然后这些书才会在你的大脑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但是,大量读书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你就更不能在每一本书上浪费时间务于精熟,观其大略非常重要。


第4点:从已知领域的阅读转向跨领域阅读


有很多人因为所从事领域的关系,只了解本领域内的书和信息,而对本领域以外的东西一律弃如敝履,认为没什么用。


但恰恰是跨领域学习的能力能帮我们提供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易于创新。其实创新就是知识体系的各个模块间的跨界组合。


将一个领域学到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是一种伟大的能力。


刘慈欣的《三体》提出了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等理论,《三体》本来是一本科幻小说,却被互联网圈读成了商业寓言。


今天的商业就像是一场互联网上的大航海时代,这种商业图景与《三体》中刻画的宇宙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因此宇宙文明之间竞争的理论就被移植到了商业竞争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互联网圈谈论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竞争理论、战略理论,而是进化论、量子力学、科幻小说的原因。


当你在阅读一本全新的书的时候,你要时常关注这个新的知识能让我联想到现有的什么领域,让我联想到学过的什么知识,以及这个联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这就是在训练你大脑的联想和联结能力,帮你将孤立的领域搭建出来桥梁,从而构建你自己所独有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读了一本新书,学到的新的知识就停留在了它本身所在的那个领域,而没有移植到你已知的领域,那这个新知识多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还觉得读书没用,那真的是你自己太没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手(ID:firesteal13),作者:空手,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空手同学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8302.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创新!

copyright @ 2018 Neteribes.com.All Right Reserved ICP备案:粤ICP备14045711号